深受1990年代歐美 R&B 影響,音樂類型涉足 Neo Soul、Funk、電子、流行等等,Qendresa 是近年在倫敦音樂圈炙手可熱的新星之一。
曾於倫敦 Pitchfork Music Festival 演出,也曾上過 Boiler Room 當 DJ 打碟,現時每月持續於知名廣播電台 NTS 當客席 DJ,更受邀於各大時尚活動表演,包括米蘭時裝週、Raf Simons X Adidas、Levis 和 Fiorucci 的發佈會都有其身影。
這位1990年出生於英國倫敦的科索沃離散後裔 Qendresa 到底是誰?
北倫敦的孕育
父母親在1989年來到倫敦,隔年便誕下一個瘦削高挑的女孩子 Qendresa Sopa。
成長於倫敦的科索沃僑民群體,Qendresa 比起其他因戰火而逃離家園的同伴較為幸運,沒有直接受到戰爭的摧殘。
或許因為雙親都來自戰事連年的國度,Qendresa 的基因裏從小就有腳踏實地的個性,青少年時期便懂得自力更生。
當過餐龐侍應生,亦做過時尚模特兒,社會歷練除了用來應付日常開支,經驗和故事的累積亦成為日後她的創作靈感來源。
Qendresa 的成長養分,還有一大部分出自倫敦豐富多元的音樂和文化土壤。
這裏有來自世界各個角落、有著不同身份的音樂人和製作公司,擁有全球首屈一指的音樂包容度。
Qendresa 是如此形容倫敦:
It gives you freedom to be whatever you want in music. I think that’s probably international now, and everyone’s being experimental, but I think London allows you to express yourself any way you want, however you like. Any type of music is accepted.
有如此開放的環境,Qendresa 知道必須好好利用這些機遇和資源,慢慢在打散工的生活中形塑出自己對倫敦乃至英國的身份認同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倫敦北部及西北部其實同時聚集了光譜兩端的社會階層。
一面是貧窮、住在公共房屋的下層群體,另一面則是富人區肯辛頓-切爾西。Qendresa 認為,這樣的社區分佈和在地生活,對她的創作帶來一定程度的啟發與影響。
同時,開放多樣的音樂生態亦令她的音樂製作日趨多元,模糊了類型的界限,逐漸交出一首又一首令人驚喜的作品。
迷失時玩音樂,堅定時做音樂
Qendresa 沒有上過大學 (University),就算有機會入讀進修學院 (College),僅一年後便輟學,接著到餐廳酒吧當侍應,偶爾會接些模特兒的工作;加上移民後裔的身份,生涯發展上得到的機會又更少。
浮浮沉沉,人生似乎找不到方向,似乎是年輕人必經的階段。
可幸 Qendresa 有一群她稱之為 super music nerds 的朋友,一次偶然機會下,她開始在朋友家中嘗試創作音樂,把內心的情感直白地透過音符和節奏來抒發。
當時的她對音樂幾乎一竅不通,憑著努力和天賦,加上朋友們的指導提點,Qendresa 慢慢開始留意編曲,注重結構,控制聲線,從單純的表達進化成有意識的編織製作。
真正令她嶄露頭角的作品,要數2017年與 DJ – 製作人 Hugo Mari 合作的 EP 《Shades On》。

他們本來有一個叫 Mindset 的音樂群組,大家互相合作交流,共同創作,後來成員各有事忙離開,只剩下 Qendresa 和 Hugo,於是二人便製作了首張 EP。
6首歌曲,總長不到20分鐘,大多以 Rhodes 電鋼琴完成,短小精桿。
既有小製作的 jam 隨興感,同時又有流行的 lo-fi downbeat 節奏,加上 Qendresa 慵懶而自然的嗓音,令人一聽就上癮。
EP 在音樂圈取得不少迴響,令 Qendresa 的意志更趨堅定,決定全心投入音樂創作的世界。
喜歡低調,隱身在二手衣服和作品中

話雖如此,Qendresa 卻沒有想過要成為主流,她只是在做自己喜歡的音樂。
反正她討厭一邊當模特兒,一邊在閒餘時間做音樂,那就乾脆全職做音樂人好了。
慶幸的是,倫敦為 Qendresa 這一類半地下的獨立歌手提供不少展演機會,包括廣播電台,容許他們當客席 DJ,在大氣電波播送自己的作品,或者策劃一個特定時段的節目。
她亦不排斥為別的音樂人寫歌作曲,隱身幕後,這樣子她可以更開放地表達情感,而又不會令聽者覺得那是自己的故事。
Qendresa 的音樂風格在很大程度上脫胎自1990年代的 R&B 節奏藍調,或者說,她從頭到腳由造型以至於音樂作品都充斥著1990年代的氛圍。
事實上,她憶述當時由於經濟原因,幾乎每天都會去逛慈善二手商店,那裏有大量1990年代的舊衣,令她迷上了這段時期的時尚風格。
而在音樂上,她則透過大量聆聽電台、瀏覽 youtube 來吸取營養。
即使有俗氣的作品,1990年代對 Qendresa 來說依然有大量的好音樂。她舉例說,像 Avril Lavigne 這類「cheesy shit」依然很好聽,對她有很大的啟發和激勵。
Qendresa 解釋道,自己1990年才出生,並無經歷過當時的音樂和時代,初次聽到這些音樂時她毫無頭緒,但直覺告訴她,她喜歡這些歌曲,而這正是令她想要創作音樂的原因。
一個有趣的註腳是,她的其中一個兒時偶像是巨肺流行天后 Mariah Carey,與 Qendresa 自身呢喃慵懶的唱腔大異其趣。
共冶一爐,提煉出自己的聲音

另一個對她帶來深刻影響的音樂人是 Erykah Badu。來自美國的 Erykah 被譽為「新靈魂樂之后」(Queen of Neo Soul),Qendresa 坦言有不少想法都來自於 Erykah。
在 Qendresa 10歲時,Erykah 在大西洋的另一邊推出了 Neo Soul 經典《Mama’s Gun》。大家只要打開《Mama’s Gun》聽聽,不難聽出 Qendresa 從中偷師回來的元素。
與此同時在英國,2000年代初開始流行一種叫 Grime 的音樂類型,音樂人爭相發表。Qendresa 這次沒有錯過了,在收音機前見證其誕生,並在其腦海中種下成長的種子。
日後在她的創作裏,Qendresa 便嘗試將 Grime、Neo Soul、Hip-hop、Funk、Jazz、Disco、Electronic、Pop、Lo-fi 等元素共冶一爐成一種專屬自己的 R&B 風格,確立了自己的聲音。
在她的首張專輯作品《Midnight Request Line》(2020),我們不難聽出當中頗為成熟的對不同年代的曲風作混合處理。既有當代新潮感,同時又有點點的懷舊風情。
特別是 “Real Luv”,纏綿感強烈的旋律加上流動的唱腔,配上直接的歌詞 I will be around twenty-four hours, seven days a week,非常性感。
至於2024年的最新大碟《Londra》則延續前作,繼續以自己的聲音向1990年代 R&B 致敬,例如 “The Bounce” 等,都令人想起 Mary J. Elige 的作品。
你可以說她的音樂什麼都不是,什麼元素都摻雜一點,面目模糊。
然而,在2020年代仍然以1980-1990年代的單一音樂類型視角來劃分歸類這些新時代音樂人,又是不是一個有效,或必須的收聽方式呢?
事實是,她的音樂可以成為任何一種可能。
在深夜的孤獨場景,或是晚上與戀人在沙發上談情,甚或是白天在咖啡館,以至是高級時裝店的背景音樂,你都可以找到適合播放 Qendresa 的時機。
而我相信,能夠令樂迷在任何地方或場景都可以播放自己的作品,才是對音樂人的最大鼓舞。

如果你喜歡 Qendresa 的音樂,Weeping Serenade 推薦你試試 Navy Blue、Yazmin Lacey 等人的音樂,一樣都有這種懶洋洋又性感,且具備令身體不自覺擺動的節奏。
參考資料: last.fm, nts, dokufest, kosovo 2.0
不管你讀完有什麼感覺,都邀請你點讚分享,給我動力繼續寫下去,聽下去。
Follow me on Facebook | Instagram | Threads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