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承上篇)AI 時代,為什麼我們應該多想「寫什麼」,而不是「怎麼寫」?
上一篇提到,我建議文案人(包括我自己,甚至所有有志於寫作的人)與其追逐日新月異的 AI 工具,還不如利用它來精進自己的文案(寫作)技術與思維。
比如是 ChatGPT,我們應該持續使用,不斷試錯 (trial and error),留意讀者反應,改良精進,並且要 fact check,使它更符合你的文案哲學。
更值得留意的是,我們可以嘗試把焦點放在「你可以寫什麼」、「你還可以寫什麼」,而把「怎麼寫」交給 AI 去執行。
「寫什麼」留給人類完成
——「怎麼寫」交給 AI
一如近百年前魯迅等人討論的「寫什麼」和「怎麼寫」(有機會再討論此題)。
關於「怎麼寫」,AI 可以提供成千上萬的變化,你只要給指令,它就能按照你的要求生成。
比如你要它以 Elon Musk 的口吻表達,或以林夕的文筆風格生成,甚至杜甫的思想配上當代的數位寫作筆法,對大型語言模型來說都不是問題。
然而寫什麼——我認為,這部分由人類去掌控終究是比較好(以現階段而言)。
大型語言模型的盲點在於,它是根據訓練資料來執行任務,背後的大腦是人類劃定給它的訓練資料。
沒錯,它能夠快速組合、重整、調動不同資料,但是它不能無中生有(最近新面世的 MCP Model Context Protocol 有可能 fulfill 這一層需求?)。
反過來說,人類最大的功能之一就是無中生有。
牛頓的引力啟示
誰會因為蘋果從樹上掉下來而引發了萬有引力的探索與研究,繼而整理出一系列引力理論?
前半部——促使牛頓去思考原因的,是好奇心,是求知欲,是人類大腦的無中生有特質,這部分目前 AI 似乎仍然無法做到。
後半部——發展出理論,這則不妨交給 AI 執行,只要你輸入足夠的立論基礎,提供數據等資料,AI 能夠根據資料整合出理論。
理論誕生之後的驗證步驟,也似乎依賴人類的判斷較多(有錯請指正)。
因此我才說,我們應該把心思放在「寫什麼」,我們還可以無中生出什麼來。
我以為,AI(不管是什麼模型)說到底只是電腦工具或代理,目的是輔助人類,而不是取代人類。
Copy That! 是 FW Lounge 的專欄企劃,內容有關寫作、文案、創作等,歡迎留言交流想法
Follow 我的 instagram | Facebook | Spotify
副牌 Weeping Serenade instagram
>> AI工具爆炸時代,文案人該選用哪一種才不會被科技淘汰?| CopyThat! 專欄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