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man wearing bra mono

強行劃分產品特性對行銷的可能和局限 | Copy That! 專欄

在處理難以量化的事情時,可以直接用自己的邏輯將之強行分類。

例如,問:你吃辣嗎?答:一點點就好。

這「一點點」因人而異,容易產生誤會,但把「辣」這種感覺辣度化,就能夠更有效地即時溝通了。

所以譚仔把辣分成幾個不同等級,客人可以根據口味選擇,商家節省了解釋的成本,顧客閱讀餐牌便明白,不需要店員再作解釋。

短期而言,落單點餐流程速度變快,從而提高了翻桌率,可以做更多生意。長期來說,顧客可以迅速記住品牌——把辣度等級與品牌連結,日後只要說起「3小辣」、「10小辣」,品牌自然就會被提及,口耳相傳會是最佳的市場宣傳策略。

珍珠奶茶店如是。女性內衣亦然。

將飲料甜度和冰塊多寡劃分等級,加速下單過程,亦容易令顧客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配方。期待顧客傳播「ABC飲料店的三分糖去冰珍奶真好喝」,比起「ABC飲料店的珍奶很好喝」再加上一堆沒有衡量值,各人評比不一的解釋話語,前者會更為簡易。

胸圍同理,乳房的大小或許是「一目了然」,但如果沒有劃分罩杯,女士們選擇內衣大小時又該如何判斷呢?以手掌的包覆範圍?以誰的手掌為標準?抑或是每次試穿時一個一個試?但以字母 A-B-C-D-E-F 劃分罩杯,女士(甚至男士)要煩惱的事情至少會少一件。

不過,分類與劃分的過程亦有機會化約或犧牲某些特定價值。以上述的譚仔辣度等級為例,它其實不具有普遍性,一旦離開了語境,這套劃分邏輯將馬上失效。即使在相同語境,你對「3小辣」的接受程度與我對同樣辣度的承受程度不可能相同。最後,也需要店員(人類)的介入解釋,來化解分類(或 AI 代理)的不足。

乳房罩杯亦然,因為它具有大小的規範性,加上社會印象等因素,這個建構過程容易化約了美感與其他價值。舉例,大罩杯被認為對異性較有性魅力,罩杯小的更容易被套上「不夠女人」的標籤。然而,性魅力又豈能以乳房大小作標準?大奶小奶也不是(也不應該是)女人味的判定準則。

另一個問題是,分類容易將價值價錢化,導致價錢不高或根本難以分類量化的東西變得更卑微。但很有可能那些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好東西。

仍舊以譚仔為例,辣是種身體感受(不是味覺),而辣的來源是由於食材與調味的組合。一旦我們認定「3小辣」是種麻辣的標準,繼而固化口味,那麼這將導致我們忽視了食材——食物本身的滋味。好像去吃辣就是一種遊戲,以挑戰不同等級的辣度為樂趣。於是食材的價值,就容易變成多加 $1 的價錢而已。沒有人會去深究這種辣是怎麼來的(或者我這樣的說法——要求深究譚仔的食材——本身就是多餘),是放了兩隻辣椒?還是多了兩匙辣粉?「3小辣」搭配不同肉類和蔬菜,得出的實際進食感是一樣的嗎?

總之,如果需要快速辨別產品的特色,或需要一套方便消費者的銷售手法,把難以量化的東西分類是個不錯的辦法。惟要警惕對此套分類邏輯的依賴性,適時調整,或加上其他行銷方式來加以配合。


Copy That! 是 FW Lounge 的專欄企劃,內容有關寫作、文案、創作等,歡迎留言交流想法

Follow 我的 instagram | Facebook | Spotify

副牌 Weeping Serenade instagram

Photo by Jan Tinneberg on Unsplas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