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black and white image of a spider web

如何善用 AI 協助解決「未使用過怎麼寫」的難題,同時避開「紙上談兵」的陷阱?| CopyThat! 專欄

上次我們談過,文案人可以活用「替代體驗」,突破未使用過產品或服務而寫不出文案的局限。討論的重點在於,「不懂的事情不要寫」或「未使用過怎麼寫」的迷思,在資訊發達或 AI 流行的時代,其實可以說已不復存在。

那麼,這是否就代表只要我懂得運用 AI,加上想像力,便可以為任何產品或服務寫出一流的文案呢?當中有沒有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盲點呢?

或者我換一個問法:要如何善用 AI 協助解決「未使用過怎麼寫」的難題,同時避開「紙上談兵」的陷阱?

盲點一:對於人類的情感 AI 不能理解

假設你要寫一篇介紹舒緩痛風的產品文案,AI 可以在1分鐘內給你100種選擇,但是,真正令消費者在意的,不是文案本身,而是產品到底如何解決疼痛。

  • 對著牛肉火鍋而無法好好享受的痛
  • 與三五知己共聚,眼白白看著老友大啖飲啤酒的痛

解決方法:關掉電腦,出去做街訪,了解痛風人士最關注的是什麼。不只是問,更要嘗試進入對方心底,理解共感他所面對的痛。

盲點二:想像力非萬能

AI 可以幻想,然後幫你產出五十種「富豪喝香檳的爽感」,但文案人需要的是:

  • 知道普通人在超市買特價氣泡酒時,怎樣說服自己「都係差唔多」
  • 理解在婚宴或夜店「開香檳」 vs. 破產後重生「開香檳」的象徵差異

舉一個實際例子:香港很多樓盤廣告都會用一些歐陸式的詞彙,例如把山景形容為「阿爾卑斯山的風光」,結果呢?

撇除樓價不談,其實買樓的人根不在乎阿爾卑斯山,因為無感;如果寫:「望到慈山寺觀音,夠靜又好風水」,是不是比較能夠想像,比較容易在消費者腦海中產生圖像?

寫文案要給消費者願景,而願景不是無限制的過度美好的幻像。

盲點三:AI 過度完美和離地

來到2025年4月,AI 工具已經越來越好,越來越能滿足行銷人員的工作需求了。但是,它太好了,好到太不真實,而人類世界之所以有趣,則因為當中存在著不完美。

正如這位文案人所說的,優秀文案的核心,包括了那些能引起觀眾共鳴並留下持久印象的完美或不完美的文字

我認為,人類寫作本身的不完美,正是千百年來我們堅持使用自己腦袋去寫作的原因。

結語

利用 AI 工具或者搜集資料,我們可以得到一定的數據,或者知道某方面的背景狀況,用作支撐文案的立足點,加強說服力。進行用家訪問,則讓文案人可以認識到使用者分享的實際經驗,作為文案的註腳。

不過,消費者有千百萬種,每個人的實際感受可以受不同因素影響,如何以部分代替全體,的確是文案人撰稿時不得不持續思考的地方。


Copy That! 是 FW Lounge 的專欄企劃,內容有關寫作、文案、創作等,歡迎留言交流想法

Follow 我的 instagram | Facebook | Spotify

副牌 Weeping Serenade instagram

>> 從「孤獨寫手」到「團隊樞紐」,新世代文案必備的3種跨界思維 | CopyThat! 專欄

>> 文案寫手新技能:不是「會寫」,而是「會問」!AI 時代的提問力決勝負 | CopyThat! 專欄